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網(wǎng)絡+大數(shù)據(jù)時代,關于食品的安全性大家了解多少呢?食品謠言為什么屢治不完?“微波爐加熱食物會產生致癌物”“櫻桃核有毒,5顆毒倒成年人”“小龍蝦生活在污水里,專吃生活垃圾”這些讓人心驚的謠言時不時會出現(xiàn)在朋友圈。那么為什么這些謠言會有市場,為什么人們愿意相信并積極傳播呢?讓我們剝繭抽絲,看看信謠傳謠背后的心理吧。
大腦偏好負面信息讓人容易信謠
謠言總是以負面嚇人的方式出現(xiàn),為什么人們更容易相信負面的信息呢?這是因為大腦的負面偏好,大腦對負面信息的關注更敏感、印象更深刻、情緒喚起也更多,比如“經常吃街邊烤紅薯會致癌,已證實有5人死亡”和“多吃紅薯有助于延年益壽”,從本能反應來說,哪個更讓你關心呢?自然是前者。神經學的研究表明,大腦對壞刺激的反應比對好刺激更強烈,而且留下的痕跡更深。
北愛荷華大學心理學教授海倫·哈頓說:“這是具有進化意義的,如何躲開猛虎的知識要比發(fā)現(xiàn)一片野花地的新聞重要得多?!?對危險更警惕的人,比對危險反應遲鈍的人生存概率更高,于是偏好負面信息,成了進化優(yōu)勢,通過繁衍代代相傳。所以,那些危及生命安全類的信息,很快會聚集大批信眾。
懶得思考的人傾向于看什么信什么
斯坦福大學商學教授柴普·希斯指出:“大腦的構造機能決定了我們更容易記住具體、感性的信息?!倍{言的內容通常具有細節(jié)生動、故事逼真、畫面形象的特點,能快速俘獲懶得思考的受眾。
據(jù)英國《新科學家》雜志網(wǎng)站報道,一項針對3000多人的實驗顯示,一個人是否相信假新聞,取決于抵抗“思維捷徑”的能力。思維捷徑是指大腦的自動化思維,包括本能反應、常識、刻板印象等,這些自動化思維能幫助人類簡化復雜信息、節(jié)約認知資源、快速應對環(huán)境,具有進化意義。
但對于復雜情況,只用自動化思維是不夠的,還需要用更高級的邏輯思維去對抗思維惰性。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心理學試驗,測試每名志愿者抵抗思維捷徑的能力,結果顯示,勤于反思、較少依賴思維捷徑的人更擅長分辨真假新聞,不太愿意反思的人則傾向于看到什么都相信。所以我們看到信謠傳謠者,多集中在不愿獨立思考的人群。
通過傳謠的方式緩解恐慌和焦慮
人們樂此不疲傳播關于食品健康類的謠言,是因為人們與生俱來的死亡恐懼,那些威脅到生命安全的信息,很容易帶來大眾的恐慌情緒。比如“玩具不消毒讓孩子容易腦癱”這類貼合生活的謠言通過觸目驚心的標題激發(fā)大眾的恐慌和焦慮,根據(jù)情緒驅動行為的心理機制,人們必須做點什么來緩解這些負面情緒,于是人們通過散布謠言讓更多的人知道,獲得一種“我不是一個人面對恐慌”的群體支持感,用傳謠的方式消解恐慌感。
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從事謠言傳播機制研究的專家尼古拉斯·迪方佐解釋說,人們散播謠言,另一方面還是想把那些嚇人而又不確定的情況搞清楚。當我們郁積了強烈情緒時,必須要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出口,找到一個解釋。通過傳謠看別人如何反應,相互交換信息以弄清楚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,能讓人們獲得控制感,以此應對不安。
謠言因為擊中人性弱點、滿足人性的某些需要,很難杜絕。但面對謠言,我們要察覺自己的本能反應、勤于思考,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,保持獨立批判精神,不信謠不傳謠。
食品謠言為什么屢治不?在這里還是要提醒消費者要科學飲食,科學對待食品的安全性!